黔西市化屋村:画廊美景远播四方 苗乡产业蓬勃发展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6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98

春日的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景区,远山如黛,碧水如练,景色宜人。杨香玉拿着手机站在观景台上,拍摄画廊美景。准备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,宣传春天的化屋景区。

老家在黔西观音洞镇的杨香玉,也是地道的苗族姑娘,2021年,化屋村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,她看到机遇,便来到化屋村寻求发展。凭借自身出色的口才,以及对化屋村逐渐深入的了解,杨香玉成了化屋村旅游发展中的一员,担任村里的旅游讲解员。

闲时,她跟村里的老人们了解化屋村的过往,把化屋村历史文化的发展装进脑海,忙时,她拿起话筒,再将关于化屋村的故事讲给游客听。

杨香玉在给游客介绍化屋景区美景。(受访者供图)

旅游大巴开进百里画廊,杨香玉打开扩音器又忙了起来。“欢迎大家来到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景区,化屋村原名叫‘化屋基’,意思是悬崖下的村寨……”她热情为远方来的客人讲解化屋村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,还通过演唱苗家歌曲,表示对游客的欢迎。解说过程中,她还就游客关注的化屋村苗绣、蜡染,化屋黄粑等技艺和特产进行了介绍,专业的解说得到了游客的点赞好评。

“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,空气清新,景色宜人,真是不枉此行。”逛了一圈下来,来自广东的游客陈女士还购买了苗绣文创产品,颇有收获的她笑着说。

化屋景区春日风光。

这几年,通过不断打造旅游品牌,化屋村声名远扬,旖旎风光和浓厚的苗家文化吸引着游客不断涌入,为化屋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杨香玉每年的解说就有几百场。“一年的旅游解说收入就有六七万元。”杨香玉介绍,解说之余,她还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。截至目前,她通过直播带货为村里卖出了3万多斤小黄粑、1万多斤小黄姜,带动了300多名村民增收。

为了推动旅游产业发展,村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,丰富旅游活动,扩展产业业态,从吃住行游购等方面,全面推动旅游发展提质升级,不断为游客打造更加宜游的化屋景区。“每到节假日,景区游客量很快就会达到饱和,常发出超限预警提示。”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介绍。

游船航行在化屋景区六冲河上。

乡村旅游带动了化屋村民宿和农家乐快速发展,如今村里已有民宿22家、农家乐39家,旺季常常爆满。肖阳群说,旅游业不仅促进村民增收,更促进了当地“三黄”(黄粑、黄姜、黄牛)发展及苗绣销售,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。2024年,全村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超1.6亿元。

河畔的尤荣学家,房屋玻璃擦得透亮,改造后的房屋焕然一新。前几年,尤荣学一直在六冲河上开游船摆渡游客,每年收入数十万元。去年,看着村里越来越多的游客量,他决定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,供给游客住宿,拓展增收渠道。

“我们打算在五月旅游旺季的时候开业,节假日的时候化屋村的游客最多,相信一定能开门红。”旅游旺季即将来临,民宿就要开业,尤荣学满怀憧憬。

记者手记:

站在乌江源百里画廊的观景台上,远山如黛、碧波潋滟,眼前的化屋村仿佛一幅水墨画。但更动人的,是这幅画卷背后,一群普通人用双手绘就的乡村振兴故事。

杨香玉是故事的主角之一。这位苗族姑娘从“异乡人”到金牌讲解员,她的蜕变是化屋村旅游发展的缩影。话筒在手,她将苗家历史、山水传说娓娓道来;镜头前,她又化身“带货主播”,让黄粑、苗绣走出深山。一年几百场解说、数万斤农货销量,她的忙碌背后,是村民腰包渐鼓的笑脸。

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递来的数据更令人振奋:60万游客、1.6亿元收入,民宿农家乐遍地开花。但数字之外,更触动人的是细节——尤荣学将老房改造成民宿时擦亮的玻璃窗,游客捧着苗绣感叹“不虚此行”的瞬间,还有村民谈及收入时眼里的光彩。这些碎片拼凑出的,不仅是产业的繁荣,更是一个村庄找回文化自信的过程。

春风拂过江面,化屋村的山水依旧静谧,但这里的生机早已澎湃。当传统村落与时代浪潮相遇,苗乡人用智慧与勤劳证明:最美的风景,永远在人与土地的共生共长中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

编辑 汪瑞梁

二审 谢朝政

三审 李凯



上一篇:年赚15亿的老铺黄金,迎来新一轮涨价
下一篇:盈方微(000670.SZ)2024年净利润为-6197.04万元,同比亏损扩大

Powered by 利来w66国际最老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